自https://web.cclife.org/View/Article/4998


登山宝训是马太福音记录耶稣五篇讲章(5-7,10,13,18,24-25章)的第一篇. 登山宝训主要是针对耶稣的门徒。

耶稣认为有必要告诉祂的门徒:什么样的门徒才是祂的真正门徒,什么样的生活才与耶稣门徒身份相称。


基督徒应有的品格


耶稣说的八福我们能做到吗?

耶稣一开始用八福来告诉门徒:一个天国的公民,一个跟随祂的信徒应该具备什么样的品格和质。

这里“福”的希腊文是makarios,英文翻译是blessed,这字用在人上面的原意包括:蒙福的,幸运的,快乐的,高贵的;这字也可以用在神上面,就是“可称颂”(提前1:11)。


耶稣在谈到八福时,用“天国是他们的”(5:3和5:10)这句话像个括号把八福括在里面,说明这八福就是在天国里的福分,而这八种品格特征是得到这八个福的原因,这就是为什么在这段经文中用了许多“必”(將要)。


这里要注意的是:这里描述的是已经在天国的人的品格与他们的福气,不应当理解为进天国的标准或条件,否则就与我们因信称义的基本教义相冲突;但也不能把这八种品格完全当作将来的事而置之不理,也不应当因为我们不可能完全做到而不努力去做,耶稣是我们的榜样,我们既然是耶稣的门徒,就应该把这八种品格作为我们信主后努力的目标,也是蒙福的途径。


什么是基督徒应该有的虚心?5:3

“虚心”是由两个希腊字组成的,一个是ptochos,就是指贫穷人,与“乞丐”是同一字;另一个字是:pneuma,可以翻译成:灵,灵魂,精神,气息。英文把这两个字翻译成:the poor inspirit,意思就是“灵里贫穷”。所以这句话可以这么解释:自己认为在灵里是破产的人,认为不可能靠自己成为一个品格高尚的人;那样的人是有福气的,因为他们必定转向神,求助神,神也一定会帮助他们,管理他们,这就是在天国里的生活。
 
耶稣把这一条放在八福的第一条,是很有道理的。一个人要信耶稣,最基本的一点是要这人认识自己的罪,而且认识自己是不可能拯救自己脱离罪;必须靠耶稣才能得到拯救。所以与虚心相反的是“自义”;基督徒得救是要虚心,就是要认罪悔改;得救后更要虚心,万事完全依靠神,严防自义。
 
哀恸的人为什么有福?5:4


神子民在哀恸时得到的福气来自于神的安慰,这安慰来自于:

(1)“哀恸”就是悲哀,悲痛。当时犹太人是在罗马人的统治下过着蒙羞受辱的生活,一些敬虔的期盼弥赛亚的犹太人为此哀恸,为他们民族所犯的罪哀恸,如经文说的:“我的眼泪下流成河,因为他们不守你的律法”(诗119:136)。


耶稣在这里对这些敬虔的犹太人给与鼓励,他们一定会得到神的安慰,这个安慰在现今的人生中只能是部分实现,最终的安慰是在天国降临的时候,如圣经应许那样:“因为宝座中的羔羊必牧养他们,领他们到生命水的泉源。神也必擦去他们一切的眼泪”(启7:17)。


(2)我们在生活中遇到困苦,都会哀恸。我们所跟随的主耶稣是神的儿子,为了拯救我们成为人,经历了远超过我们的人生苦难。耶稣是为了我们受苦,使祂的门徒能顺服神的一切安排,如圣经说:耶稣“虽然为儿子,还是因所受的苦难学了顺从,祂既得以完全,就为凡顺从祂的人,成了永远得救的根源”(来5:8-9)。


所以,耶稣走“苦难——顺从——完全”的路,是基督徒应当走的路;只有顺从神所允许发生在我们身上的苦难,我们才可以在信心和品格更上一层楼,逐步完全。耶稣在走完这条路后所得着的荣耀,也是祂门徒将来要得到的荣耀。这对正在哀恸的基督徒是个极大安慰。


温柔是人的一种脾气还是一个高贵品格?5:5


“温柔”的希腊文是:praus,这字包含的意思有:谦虚,柔和,温顺,体谅,亲切,友好;它的反义意思是:好斗,专横,暴躁,自命不凡,有这样品格的人就是“必承受地土”,这短语在诗篇37篇中多次被用:“因为作恶的,必被剪除。惟有等候耶和华的,必承受地土。但谦卑人必承受地土,以丰盛的平安为乐。义人必承受地土,永居其上”(诗37:9,11,29)。对犹太人来说,这地土当然指“应许之地”,但耶稣说这话,明显是指将来的新天新地的天国,那里居住的人就有温柔的品格。

人常常把“温柔”看为人的一种性格脾气,似乎是先天具有的。而主耶稣把“温柔”提升到一个从未有过的尊贵地位,因为耶稣自称“我心里柔和谦卑”(太11:29)。温柔不是懦弱,而是对神所允许或安排的一切事,不在乎人看来是好是坏,都以平静满足的心对待,甘心背起自己的十字架走完人生的路。这样的耶稣门徒最终一定承受地土,就是那“不能朽坏,不能玷污,不能衰残,为你们存留在天上的基业”(彼前1:4),以及得着在今世和来世的“天上各样属灵的福气”(弗1:3)。


基督徒应当渴慕什么样的义?5:6

“饥渴慕义”:“饥渴”是人肉体的本能需要,“慕义”就是渴慕神的义,因为“神是信实的,是公义的”(约一1:9);而人是按神的形象造的,所以“慕义”本应该是人灵里的本能需要。但人犯罪堕落后,不再追求神的义,追求的是自己的义,就成了“不义”。


对三位一体的神来说,在处理人的不圣洁时,神表现出公义的品格,而这品格是神绝对圣洁和慈爱品格的延伸,一方面神的圣洁,即至善至美的特性使神不能容忍任何罪,任何不完美;一方面神的慈爱是神在处理罪时,带出怜悯,宽容,忍耐,公平等特性;这两方面特性的结合,我们称之为神的公义。也是我们要渴慕和效法的。


饥渴慕义的人是否得到满足?事实上在耶稣讲这话时,还没有满足。但耶稣的一生把神的公义特性完美地彰显出来了。如上面说的,神圣洁的特性表现在罪的工价是死亡,神慈爱的特性使耶稣要拯救罪人,祂必须替罪人而死,以致使愿意认罪悔改信祂的人,罪被赦免,成为无罪的人,这是基督徒得从耶稣那里来的第一方面的义,使我们得救。耶稣作为人所表现出来对神绝对顺服,和行事为人的圣洁公义生活就成为我们慕义的具体对象,可以直接效法的榜样,使我们慕义的心得以满足。

怜恤是什么意思?5:7

“怜恤”的希腊文是eleemon,它的意思包括:可怜,施舍,饶恕,同情,慈悲等含义。也是神慈爱特性中的一个重要成分,如圣经宣称:“神既有丰富的怜悯”(弗2:4)。耶稣在这里没有指出我们怜恤的对象,说明“怜恤”是耶稣门徒应该有的品格,不仅是对一特定某事某人的一种态度。这节经文中说:怜恤的人必蒙怜恤,不仅指你怜恤了别人,别人也会怜恤你,这确实是生活中常见的一个事实;但耶稣说这话是站在弥赛亚身份上说的,所以他们要得到的是神的怜恤,这是一个很大福分,即使我们信了主,但人的罪性还在,还可能犯罪,我们多么需要耶稣的代祷和神的怜恤。没有神的怜悯,我们绝不可能存活到今天。


清心的人是什么样的人?5:8

“清心”的“清”,希腊文是katharizo,包含两种意思:洁净和纯正,无杂质。所以清心的人表现了两方面特征:

(1)一个基督的门徒不仅要有外在的敬虔,更要有内心的清洁;如耶稣教导那样,必须心里清洁,否则“从心里发出来的,这才污秽人”(太15:18-19);而当时的犹太人强调的外面行为的虔诚,严格遵守一些人为规定的律法细则,而忽略内心的圣洁,这是自欺欺人。


所以耶稣来后,对这种以为仅仅靠外在行为能讨神喜悦的观点,给了颠覆性的打击;指出神喜悦的,首先要有内心的清洁,然后就有外在行为的自然流露;神不喜欢外在虔诚,内心肮脏的伪君子;所以耶稣说:“这百姓用嘴唇尊敬我,心却远离我。他们将人的吩咐,当作道理教导人,所以拜我也是枉然”(太15:8-9)。


(2)一个真正跟随耶稣的人,他必须有纯正的,单一的信仰;不可信耶稣又信玛门(太6:24)。这两个方面是不可分割的,缺一不可的。有纯正信耶稣的人,一定在内心追求圣洁;而内心不洁的人不可能是信仰纯正的。


“得见神”不仅是指基督徒将来要见到神,与神永远同在;也指我们靠自己是不可能做到内心的圣洁和专一的信仰,我们靠的是圣灵内住在我们心中做提醒督促责备的工作,才能逐步成圣。而见到圣灵的工作,“如同看见那不能看见的主”(来11:27);这意思是:当你在成圣的台阶上不断向上时,这是圣灵的工作,你已经见到神了。


是不是凡使人和睦的人都是神的儿子?5:9

“使人和睦的人”在希腊文里是一个字:eirenopoios,它的字根eirene的意思就是:平安,和平,和睦,和谐,融洽。这里不是指一个人喜欢和睦,而是指一个人要使人和睦,所以英文翻译为peacemakers,即制造和平的人。


面对双方吵架或敌对,要使双方和睦是很困难的,不仅各方有充分理由来反对另一方,而且在使人和睦过程中常被卷进冲突里,成为无辜的受害者。

人类历史上,最好的“使人和睦的人”就是耶稣,如圣经说:“因祂使我们和睦,(原文作因祂是我们的和睦)将两下合而为一,拆毁了中间隔断的墙。而且以自己的身体,废掉冤仇,就是那记在律法上的规条。为要将两下,借着自己造成一个新人,如此便成就了和睦。既在十字架上灭了冤仇,便借这十字架,使两下归为一体,与神和好了”(弗2:14-16)。这段经文告诉我们:耶稣来到世上,用自己的死和复活,以及一生的言行给世人证明自己是神的儿子,所以凡信耶稣的人,因为有共同的信仰,他们,当时是指犹太人和外邦人之间,过去存在的冤仇和隔阂就都消除了;他们各方先与神和好,才可以彼此和好。


所以,基督徒要使人和睦,必经之路就是神儿子耶稣走的路,劝人与神和好,然后彼此和好,这是基督徒的使命,圣经已经把这责任交给所有基督徒:“一切都是出于神,祂借着基督使我们与祂和好,又将劝人与祂和好的职分赐给我们”(林后5:18);当我们这么做时,我们可能会付出各种代价,甚至生命。


做这样事的人,久而久之,“使人和睦”就成为他们的一个高贵品格,像耶稣那样,是神儿子的特征之一。不是一般劝人和好的人都是神的儿子,是指劝人与神和好的人,才是神的儿子;因为只有人都与神和睦了,人与人之间的矛盾才能真正解决,世界才能有真正和平。


追求神的义的人为什么一定会受迫害?5:10-12

这几节经文,是对那些只想在基督教信仰中获得好处的人,一个严重警告。但为什么基督徒会遭到“辱骂你们,逼迫你们,捏造各样坏话毁谤你们”的光景,耶稣的回答是:因为我们信了耶稣。那么信了耶稣又有什么错,竟然遭到众人反对?原因是:

(1)人类的祖先亚当夏娃犯的罪就是想靠自己的方法,达到与神有一样的智慧;说得直接一点,就是不要这位造我们的神作我们的神,我们自己要作自己的神。


(2)我们祖先的罪带给每一个他们的后代,我们罪的主要表现是追求我们自己的义,即我们自己人生的价值观,无论是富裕,成功,清高,名誉,但都是以自己为中心的人生观;不是以追求造我们的神的公义,慈爱,荣耀,为人生的价值。所以从本质上讲,追求自义与追求神的义这两种人生观,把世人分成了两种人,彼此不认为对方是属于自己圈子里的人。

(3)罪有个特性,就是“他们虽知道神判定,行这样事的人是当死的,然而他们不但自己去行,还喜欢别人去行”(罗1:32);犯罪的人都有这种想法,可能是为了减轻心里的罪恶感:你看,又不是我一个人犯罪,大家都犯罪。因此,在罪人中出现一个不愿同流合污的人,一定被人视同异己,遭到嘲笑,孤立;甚至排斥迫害。

(4)一个真正的基督徒,生活在罪人中间,为了让神的公义彰显在这世界;不仅自己不同流合污,努力过个圣洁生活;而且一定努力传福音,希望他周围的人都能得到救恩,让神的义临到他们身上;也一定在社会事务中站在公义一边,反对不虔不义的事。这样的基督徒与罪人的冲突矛盾一定增加,受迫害是正常的。反过来,若一个基督徒被罪人都接受,就奇怪了,就要问问自己是属于谁?所以耶稣说,若为祂的名而受苦的人,就证明是属于祂的人,天国就是属于他们的。